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平川区: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王生涛 成片的玉米在微风中翻涌着绿色波浪,一栋栋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红彤…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王生涛

成片的玉米在微风中翻涌着绿色波浪,一栋栋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红彤彤的枸杞如玛瑙般挂满枝头……这片曾因矿产资源枯竭而沉默的土地,如今正在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进步下焕发新生。

近年来,平川区坚持把进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探索进步新模式、新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山坳里的“头雁”,激活治理末梢

在王家山镇万庙村的枸杞晾晒场上,村党支部书记高振辉正带着村民分装刚采摘的鲜果。“去年村集体靠这800亩枸杞,赚了43万元。”这位曾在外经商的“能人”,正是平川区“头雁储备库”里孵化出的佼佼者。

像高振辉这样的“领头雁”,在平川还有427名。按照每村1~2名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5名村干部后备人选的标准,平川区构建起梯次分明的村级人才储备体系。通过“区委包抓+乡镇培养+驻村帮带”的培育机制,已有37名后备干部成功接任村书记,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40%以上。

合作社里的“联动作战”,破解进步困局

“今年我们合作社流转了土地600多亩,主要用于玉米和大豆套种、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在水泉镇玉碗泉村的高标准农田路边,平川区昭禾聪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士昭指着成片的玉米地说。这个联结着128户农户的合作社,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模式进步现代农业,既节约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职业效率。

这样的合作图景,在平川处处可见。平川区创新构建的“乡镇党委牵头+村级组织主抓+部门联动+企业参与”机制,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6个,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村落。

荒山上的“特色文章”,资源变现增收

“这2000亩苹果园,是我们把23度以上的坡地退耕后种起来的。”村书记展宗峰感慨着说,通过盘活闲置荒坡,村集体每年能有5万元的承包费收入。

平川区把资源禀赋作为集体经济的“根”与“魂”。在王家山镇,村级组织开发土地资源建起砖瓦厂;在黄峤镇,利用闲置场所建起了矿泉水厂;全区23万余亩特色种植基地里,枸杞、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轮番登场,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矩阵。

“不光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平川工业园区的农畜产品加工园,6家非公企业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跃升。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进步,今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预计突破2500万元。

平川区用多项举措破解集体经济进步难题,坚持把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机制优势拧成一股绳,才能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真正涌动起来,带动群众增收,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

来源:甘肃农民报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